快消品B2B平臺,給三個做物流的理由先

掌合物流 2016-06-14 10:23:13

u6.jpg

2015年被稱為B2B垂直電商元年。在快消品領域,掌合天下、惠民網(wǎng)、進貨寶等平臺相繼獲得融資快速崛起,吹皺一池春水。到2016年,隨著阿里、京東等巨頭高調(diào)入場,方興未艾的快消品B2B電商平臺幾乎在一瞬間就硝煙彌漫,各大巨頭黑馬跑馬圈地,有人一擲萬金有人黯然離場,城頭變幻大王旗。

互聯(lián)網(wǎng)終將改造每一個行業(yè),包括快消品流通行業(yè)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但現(xiàn)在唯一的問題是,何時何地,何種方式?

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,突破口有兩個點:終端,和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。

通過自營超市和便利店拿下終端,靠手中的訂單倒逼供貨商,這是一個思路。

通過物流配送改造流通領域,幫供貨商切切實實降低供貨成本,幫終端提升訂貨體驗,從而強化供貨商和超市對平臺的黏性,最終切入到整個供應鏈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這也是一種思路。

快消品經(jīng)銷商的物流之痛無需多言,小超市訂貨訂單分散,客單價上不來,一輛車裝半廂貨還得東城西村滿街竄,最后一算利潤扣掉燃油損耗人力也就沒剩下多少了,更不用說高昂的庫房和車輛投入。

小超市也痛,兩天一配、三天一配,斷貨了只能干等,不同的貨不同的供貨商送,一次次收貨每次服務體驗還都參差不起。雖然小超市沒什么話語權,但不說不代表不痛。

為什么會痛?究其原因是“多對多”,多個超市對多個供貨商,關系一分散,成本就上來了體驗就下去了。

這時候,平臺整合的優(yōu)勢就顯現(xiàn)出來了。把供貨商的貨物和訂單整合起來,統(tǒng)倉統(tǒng)配,原先十個供貨商用一萬平米庫房20輛車的,現(xiàn)在平臺用八千平米庫房5輛車搞定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
快消品產(chǎn)業(yè)鏈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各自的痛點,但物流的痛點最能發(fā)揮平臺整合的優(yōu)勢。從物流切入快消品B2B,優(yōu)勢非常明顯。

首先是“基本無害”。其實很多經(jīng)銷商做資源整合,但經(jīng)銷商自己做不起來,因為怕被對方吃掉,但是由平臺介入就不一樣了,因為它是第三方的,只提供物流服務,該是誰的渠道還是誰的渠道,不動任何人的蛋糕。

其次是“適逢其會”。對于經(jīng)銷商來說物流是個很尷尬的投入,作為支撐部門必不可少,但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成本部門。尤其是對于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生意人,如今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紀,本來就沒多大沖勁,這幾年又遇到電商猛烈沖擊,可能就萌生了退意。怎么退?先把手頭的成本一項一項剝離掉,那首當其沖的就是物流了。既然如此,就把物流交給平臺,那不是多贏嗎?

其三是“鏈接重置”,這也是平臺進一步發(fā)展的切入點,值得細細說道。

傳統(tǒng)的供貨商和超市是強鏈接關系,從銷售到送貨收貨一條龍,這里根本沒有平臺什么事兒,除非平臺同時做自采自銷壟斷供貨渠道(那就不叫平臺了),否則無論是從服務質量還是親疏程度都沒有任何優(yōu)勢。這就導致絕大多數(shù)快消品B2B平臺的一個巨大隱痛:用戶粘性不強,有補貼了來玩一把,沒補貼了走人。

事實上,這種強鏈接是多(超市)對多(供應商)的關系,本質上效率是相對粗放的,由于物流資源的空置和浪費,供貨成本在無形中被放大了。

這時候平臺切入物流,將超市和供貨商之間原先的“銷售-配送”鏈接打破,變成“(供貨商)銷售-(平臺)配送-(超市)收貨”的關系,同時將原先配送環(huán)節(jié)的“多對多”轉化成“多對一對多”的有序鏈接。這是超市、供貨商和平臺都能獲益的模式。

這樣一來,供貨商成本降低了,超市獲得了一日兩配甚至三配的高效服務,平臺也成功從入局,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、不可替代的服務,以此聚集大量高粘性的超市終端用戶和平臺供貨商,正所謂“多贏”。

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